浙江日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88岁的富阳老人向本报求助,公里外 [复制链接]

1#

一封写给本报的信

诉说88岁老人对故乡的思念

公里外的游子心愿

“想要一份《富阳日报》”

记者驱车前往探望并告知故乡新貌

本报还将免费为这位老人寄送报纸

↓↓↓↓

“我在龙泉虽生活无忧,但随年龄增长,越来越怀念自己的故乡,很想了解故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我身有残疾,无法前去亲眼目睹。我想通过贵报了解今日故乡,但龙泉邮局无法订阅,特此去信请教是否可以。如果可以,请回信告知,我将报费汇上……”

△老人写给本报的信

上周五,本报收到了这样一封信,署名钟瑞庭,寄信地址是“龙泉市剑瓷路吕家屋小区”,但没留下电话号码。记者辗转联系到吕家屋小区所在的南秦社区的徐书记,这才拿到了寄信人的电话。


  

接到电话的钟瑞庭有些激动。他已经88岁了,耳朵不太灵敏,说话偏大声,但声音很和蔼,听到本报决定为他寄报纸后,他满口说“太好了、太好了!”当记者说要前去龙泉看望他,老人家更是兴奋。


  △看到记者带来的报纸,老人很高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11月30日上午9点多,记者在近5个小时车程后,赶到了老人所在的龙泉市吕家屋安置小区。老人住的楼靠着山,坡上是一片竹林。老人住在3楼,敲门后,我听到屋子里有动静,但等了会,门才打开。


  

开门的是一位白发白眉的老人,拄着拐杖,上身穿着黑色大衣,下身却只穿一条灰色的毛线裤,光脚穿着一双凉拖。老人满脸笑容地将我迎进屋子。

 

老人的电视还是老式的台式机,十多寸大小,正放着新闻,屏幕不断闪烁着。


  

“你别见怪,我行动不便,动作慢了点,起床刚吃上早饭,你坐会,先看看我写的文字,我昨天知道你要过来,花了3个小时时间写的。”老人带着歉意说,还递给了记者一小叠作文纸,一数,有8张。

△老人手写的文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老人写的文字里,记者最先看到的就是这句话。老人以为记者到龙泉是来旅游的,后面的文字,他大篇幅介绍了龙泉的特色,同时也回忆了十多年前他回故乡新登时的所见,对故乡的文物保护提了几点建议。他说:“我少年时就离开了故乡,故乡的绝大部分地方我都只闻其名而未亲历,但对走过的地方十分怀念。”


  

15岁赴湖州求学两年多

钟瑞庭心心念念的故乡是新登镇潘堰村,他出生于年,父亲是旧社会*府工作人员,祖上做生意,家里三个兄弟,家境还算可以。父亲非常重视教育,钟瑞庭在新登湘主小学毕业后,父亲极力鼓励他继续读书。年,15岁的钟瑞庭考上了湖州中学,由父亲送到了湖州上学。


  

少年离家,思乡情切,但相比于后来在他乡孤独的几十年,这段校园时光已经是最美好的日子了。但这样的日子,钟瑞庭只过了两年不到。年4月底,因战事,湖州中学的老师和学生大多数都各自回家了,只剩下一些外乡的学生还滞留在学校。

 

不久,解放军进了学校,带着他们这群滞留的学生走了出去。经过多次艰难的辗转才回到新登。夜里,钟家大门被敲得砰砰响,钟母急匆匆披上衣服去开门。只见门口站着一名瘦小少年,背着一床棉被、一个脸盆,提着一只小箱子,一身春衫被雨浇得粘在身上。钟母当场流下眼泪,一把抱住了被雨淋得冰冰凉的儿子。


  

钟瑞庭到家后就发起高烧,从5月份反反复复持续到7月才慢慢见好。在这期间,他的很多同学、亲人都去参军了,但钟瑞庭因为身体瘦弱没能去。一直到当年11月份,他才找到了一份工作,在临安做税务工作。


  

初入职场,风华正茂意气风发

“我的人生,总结起来,就是几上几下,有甜有苦,但这没什么,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经历。”老人说,言语中带着豁达。听完他的人生故事,我明白,所谓的甜,应该就是少年初入职场时的这段意气风发的岁月。


  

因为有文化,人又实诚,钟瑞庭在工作中很受领导的照顾。年月,他被选中去了当时的中央税务学校,在苏州的华东分校上课。钟瑞庭介绍,当时学校大概有多名学生,分专管、会计、统计等几个系,他所在的专管系人最多。学校为了更好地管理学生,将学生按地区分成小组,其中上海和浙江的学生成绩最好。钟瑞庭抓住机会,一心放在学习上,每次评级都是优等,在10人小组里列第一。


  

钟瑞庭的运气不错,在为期1年的学习、实习结束后,他回到临安,发现原本工作的临时机构已经撤销了,他的档案被送到了上级单位,也就是省*府内。钟瑞庭只能到省*府报到。当时新中国百废待兴,各个*府部门急缺人才,钟瑞庭便被当时的省税务局留了下来。


  

事业顺风顺水,爱情也接踵而至。钟瑞庭原本打算攒好了钱就娶女孩,没想到在7年,他受家庭关系影响,被下放到了龙泉偏远山区,在那,钟瑞庭当了3年农民。


  

3年“困”龙泉,从此故乡是他乡

龙泉,位于浙江西南部,与福建交接,即便是在交通发达的现在,从富阳经高速公路开车过去也要四五个小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来回一趟更是艰难。

△龙泉市

钟瑞庭当时相继在龙泉多个乡劳动,在山上干活,来回一次要走5多里陡峭的山路,即便为了开会去一趟城区,也要几经周折,还要经过龙泉溪。从7年被下放,到年在龙泉县*府恢复工作,3年时间,他只回了一次故乡。


  

“当时我们有纪律规定,离开工作地点都要报备,离开龙泉更是不被允许。”钟瑞庭说,身处异乡,思念家人却不能回家的孤独感只有体会过的人才知道,那般滋味真的不好受。唯一一次回家,还是钟瑞庭冒着被处分的危险,偷偷溜回去的。


  

年的一天,在山上干活的钟瑞庭收到了来自新登的一封信。信中写道,母亲因为疾病已经过世。钟瑞庭大哭后,恨不得马上飞回故乡,见她最后一面。但他知道,信到他手里,母亲应该早已经入土为安了。平静后,他开始筹划着回家一趟。


  

正巧,当时*府组织一些人员前往湖州看一场宣传电影,大家统一坐车前往,回去时各自想办法。钟瑞庭趁机溜了出来,从湖州回到新登老家。当时已经距离母亲去世1个多月了,他只能在母亲的坟前跪拜尽孝。


  

异乡游子,心系家乡变化

钟瑞庭在年恢复工作后,在当时的龙泉县*府做税务工作,几年后退休。虽然在外人眼里,他似乎命运不济,但他并不在意,依旧用心经营着自己的生活。


  

随着年龄增长,钟瑞庭对故乡的思念与日俱增。大概在年左右,钟瑞庭回了一次老家,住在新登的妹妹家。虽然钟瑞庭的家乡话已经说不顺了,只能听懂,但每次提及“新登”二字,他依旧一口乡音。


  

“我当时去了新登老街,看了城墙,爬了贤明塔,参观了附近几个村的祠堂,还去了周边的乡镇……”钟瑞庭像是游览了名胜古迹一般,兴奋地回忆着那次回老家的经历。他说,去的地方不多,但到过的,印象就很深刻。他还对故乡的文物保护提了几点意见。

△新登航拍图陈恒摄

△秉贤村“杭派民居”安置房

△城市阳台陈恒摄

记者告诉钟瑞庭,他对家乡的期望,很多已经成了现实,如今新登秉贤街和新城街已精彩亮相,古城墙也迎来了又一春,新登还在不断打造古城文化,挖掘新登人文……钟瑞庭听完,眼里满是惊喜和期待。


  


  

钟瑞庭曾向当地邮局打听过订阅《富阳日报》的渠道,但对方回复说没法订阅。钟瑞庭只好写信到本报,希望通过订阅《富阳日报》,了解家乡的变化。得知钟瑞庭的请求后,本报总编立即表示,可以免费为这位远在他乡的富阳老人寄送报纸。


  

“我家附近有一座拱桥,横向三块青石板,桥边一棵垂杨柳,绿油油的叶子倒影在清澈的溪水里,那就是故乡,诗意的江南古城。”在钟瑞庭记忆里,这便是故乡。


  

辛苦漂泊思念苦人间最美是故乡

点亮“在看”

富阳日报记者张柳静编辑臧一平请分享给更多人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