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个医院看白癜风最好 http://jbk.39.net/yiyuanfengcai/lx_bjzkbdfyy/26岁的年轻科学家陈杲这两天登上热搜,刷遍了朋友圈。
陈杲是温州瑞安人,年出生,年进入瑞安中学,年考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
网友们称他为数学天才,原因之一,他刚攻破了一道世界级的难题。(此前报道:骄傲!温州籍26岁数学家归国加盟中科大攻克一个世界难题,26岁温籍数学家攻克世界难题!他的高中班主任这样说……)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陈杲还有个双胞胎姐姐叫陈杳,南方科技大学首届学生,两人几乎一样优秀。
其实,和双胞胎姐弟同样优秀的还有父亲,陈钱林。
2月28日下午,记者联系上陈杲爸爸陈钱林,说起儿子的成就陈爸爸很低调,但对儿子的一步步成长,当初如何培养一对子女,陈爸爸分享了蛮多经验。
陈钱林是全国知名校长,资深家庭教育专家。现任博实乐顺德区域总校长、博实乐碧桂园实验学校总校长,浙江省*府第八届督学。曾在多家媒体开辟“陈钱林说家教”专栏,《家教对了,孩子就一定行》专著入选“年影响教师的本书”。
陈钱林认为,假期是家长帮助孩子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最佳时期,而掌握了这项技能,会让孩子一辈子受益无穷。只要家长有心,完全可以利用寒暑假的空闲时间引导孩子学会这项技能。
以下是陈钱林归纳的教育双胞胎子女陈杳与陈杲的一些心得——
怎样让孩子培养自学习惯?自学从探究、拓展学习开始。引导陈杳与陈杲探究,开始于幼儿期,要求稍低,更多带有游戏的色彩。
探究与游戏的区别在于,以学习引导游戏,在游戏中多一些学习目的,多一些假设、联想、归类与推理,多一些反思、感悟。两个孩子探究的“课题”,涉及动物、植物、天文、地理、历史等。因为年幼,探究不可能取得“科学成果”,但不知不觉中,他们知识面拓宽了,学习能力也获得了发展。
两个孩子的拓展学习从上学后开始,围绕一个主题,或到书店找书、杂志,或上网浏览,或请教老师。每当教材中有感兴趣的内容,两个孩子总是以拓展学习的方式,进行系统了解。我引导孩子拓展学习。
例如,语文,重在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我就引导孩子自由阅读、看报纸,不时听取孩子的“汇报”,这样就在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识字量、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数学方面,我引导孩子做智力游戏、看数学家故事。科学方面,我引导孩子观看科普电视节目、浏览科普网站、看科普书籍。
拓展学习也做习题,围绕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做一些相应练习。两个孩子购买了一些习题集,结合老师的教学进度自由选择。书店里有一些试卷集,两个孩子选择一些难题做做,总体学习效果不错。两个孩子都有整理错题的习惯,把平时做错的题目或者想了好久才想出来的题目,抄在专用本子上,不时看看。
志向与自学,是家庭教育最核心要素
陈杲6岁时上小学。期末,我与陈杲商量,做出了大胆的决定:跳级。
陈杲直接从六年制的第二册跳到五年制的第四册。刚开始时,陈杲成绩不好,过了半个学期,成绩上来了。跳级后,陈杲不断受到老师、亲友的称赞,学习兴趣很浓。第四册读完后,又跳了一年直接读第七册。同样,成绩再次赶了上来。
两次跳级,我给他教科书让他自学,他不懂时我们夫妻帮助解疑。英语(精品课)难自学,我请谢景如老师辅导了一段时间。等跟上同年级的功课后,我引导他将自学的习惯坚持了下来,抽空自学课外书。
每学期开始后,陈杲总是很快地将全册教材自学完毕。读初二时,陈杲已经将初三的数学、科学学完。就算很难自学的英语,他也总是超前学习。
超前学习让陈杲增加了自信,也提升了学习能力。
陈杲初三时,已经把高一的课程学完了。上高中后,也是下午在家自学。高一时,学了高二的课程;高二时,就把高三的课程全部自学完了。
姐姐陈杳读初二后,自学逐步成为习惯。她基本上能分清什么是重点、什么是难点。每个双休日,陈杳都自学下星期的内容,将下星期的一些配套题目先做好一些,成绩也开始拔尖。
寒假中,陈杳基本自学了初二下学期的课程。初二期末,陈杳已自学完初三的课程。陈杳参加中考模拟考,成绩名列前茅。
我们夫妻俩都要上班。陈杳读高一时周二、周四在家自学,读高二时隔周在家自学,都是一个人在家。因为有远大的志向在,总体自控能力较强,陈杳把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安排得井然有序。高二结束时,已自学完全部高中课程。
孩子俩成年后,评价我的家庭教育,我女儿说的第一句话就是,“爸爸很少过问我的课业,却让我拥有难能可贵的自学能力……”我儿子也说,“爸爸引导我自学,让我免于作业的困扰和标准答案的束缚,走上科学研究之路……”的确,引导孩子自学,是我家庭教育最冒险、也是最成功的经验。
常有家长问我,老师教的时候,孩子都不肯学,你家孩子怎么能这么自觉?我坚信,这与我引导孩子树立远大志向有关。志向与自学,是我的家庭教育最核心的要素。我深信,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金钥匙——志向会产生引力,自学会产生推力,如果具备了这两种力量,普通的孩子都有可能成大材。
如何帮孩子树立远大志向?我家庭教育的最大经验是立志与自学。我家龙凤胎,正是从小树立的远大志向,激励着他们一点点克服困难,一步步走向成功。
如何帮孩子树立远大志向?我倒真是下了点功夫的!
让孩子接触名人,是立志的好办法。从农村搬家到瑞安市区时,我特地在瑞安底蕴最深的虹桥路安家。我常带孩子到家门口“寻找名人的足迹”,如考察晚清大儒孙诒让的故居玉海楼,浙江省最早的医科学堂——利济堂,多次去湖滨公园看天文学家孙义燧院士的题词石刻。
我也常带孩子外出游学。如带5岁的女儿去威海,特地到了与甲午战争相关的刘公岛拍照,引导她科学报国;带9岁的女儿去北京孔庙看历代状元书法石刻。我曾带7岁的儿子到清华大学,想办法在校内食堂吃了饭。饭后漫步在小路,我说,“这脚下的每一块石子,都有名人走过。”儿子说,“是的,也包括今天我在走。”
看名人传记也是与名人对话的一种形式。孩子俩小时候看过并受影响的名人传记有《改变世界的大科学家》等。书中关于牛顿、马可尼、弗莱明等科学家的事迹,很能励志。他们最喜欢《一路投奔奇迹》,这本关于爱因斯坦传记的书是孩子俩小时候最珍贵的宝贝。
我有句教育有关的话广为流传:“教育,要让孩子做梦,帮助孩子追梦,而不要太在乎是否圆梦。”的确,家庭教育贵在给孩子梦想,有梦想就会有奇迹,有梦想就会有引力,有梦想就会有精神力量。
怎么让孩子学会时间管理?
有的孩子学习效率很高,而有的孩子则拖拖拉拉。从家庭教育的角度,这里有个如何引导孩子学会时间管理的学问。
时间管理好了,就能做到劳逸结合,既利身心健康,又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我孩子幼儿时,就有口头约定的作息时间。上学后,我引导他们制订作息时间表。我的家教思想是:
必须制订作息时间表,这是硬性要求。孩子当尝试到甜头后,自然很容易由他律变成自律。
至于作息时间表到底怎么样,那是孩子自己的事。我会参谋,但最终由孩子自己定。如果不好执行,随时都可以改。比如,孩子说早上6:00起床,8:00-9:00阅读,10:00-11:00锻炼身体……我都说行。过段时间,孩子说早上6:00起床太早,那就改嘛,直到孩子自己满意为止。
凡制订了作息时间表,就要严格执行。在我们家,学习时间玩游戏是犯错误,玩游戏时间在学习也是犯错误。
家庭教育,贵在“法治”。有家长喜欢时时、事事管着孩子,这是“人治”,看起来好像也能管住孩子,但靠大人讲一句孩子做一点,孩子容易形成被动的性格。而“法治”就不同。家长管着规则,规则管着孩子,孩子知晓规则,也容易主动遵守,容易形成自律的好习惯。如果家里没有规则,相当于国家没有法律。作息时间表,就是极其重要的时间管理的规则。
让孩子自己制订作息时间表,有诸多好处:首先,容易执行,家长管起来力度可大些,起码孩子没理由反抗。其次,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家庭教育,不是为了管住孩子,而是重在培育独立人格。
我儿子14岁考上中科大少年班。大学期间,儿子基本上做到晚上10:00就寝,早上7:00前起床。后来儿子在中科大的成绩GPA排数学系最拔尖,与良好的作息规律有关。
中科大少年班学院原院长陈卿教授曾与我谈到,决定孩子能否成大材的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时间管理能力,二是计划能力。我非常赞同他的观点。我想,引导孩子制订并实施作息时间表,既能培养时间管理能力,而制订时间表的过程,本身又能培养计划能力。看来,作息时间表,不容忽视。
陈杲就读中科大少年班时的照片
有选择放弃一些学习项目年7月26日,环太平洋微分几何会议开幕式后,欧洲科学院院士主持,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报告一小时,接着一位22岁的小伙子也作一小时报告。
这小伙子,就是我儿子。儿子先后赴加州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名校讲学。当年9月20日,应邀在哈佛大学讲学。毕竟才二十出头,有如此学术成就是极不容易的。
儿子两岁多时,就对数字特别敏感,如对书本的页码、自行车的车牌、门牌、电话号码等,总是奶声奶气地讲了一遍又一遍。
发现他对数学特别敏感,我就有意识地从数学兴趣方面培养。如开发了“筷子玩具”,将筷子锯成几段,用于摆数字、摆数学计算式子。这游戏一直做到八九岁,大大促进了数学思维发展。还有就是扑克算24点的游戏,持续了整个小学阶段。
一方面是强化数学兴趣,一方面是排除干扰。我总觉得,如果什么都想学得拔尖,看似得到很多,实际上可能失去更要紧的东西。我就让儿子放弃一些学习项目,如艺术学习和普遍要求的书写训练等。
读中学时,儿子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初三时迷上奥数,儿子到书店找了几乎所有能找到的奥数书自学,居然获得浙江一等奖,因此被瑞安中学提前录取。奥数自学,常常会碰到很大的拦路虎,而儿子因为对数学的浓厚兴趣,越碰到困难越学得起劲。
但高一时儿子参加奥数比赛,与全国奖无缘;高二再次参加奥数,依然失利。我问原因,他说感觉学奥数没味道。这时,老师建议到深圳辅导班强化一年左右,争取得奥数大奖,这样可有条件保送北大、清华。我问儿子怎么办?他说学习也可以,但是总觉得没兴趣。既然缺兴趣,我就让他放弃,这样就有更多自由时间用于自学其他课程。高二后儿子参加高考,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录取。
大学毕业,儿子申请博士。我希望他选统计学,也征求“人才魔术师”蔡笑晚先生的意见,蔡先生也认为统计学前景很好。当时蔡笑晚先生的大儿子蔡天文是宾州大学统计学教授,小女儿蔡天西是哈佛大学生物统计学教授,我想儿子读统计学,有可能请蔡家英才帮个忙。但儿子还是选择了更喜欢的微分几何专业。儿子每周会与我视频聊天一次,看得出,他对数学极其热爱。他说,“数学就是艺术,太美了”,研究数学正如他导师所说的有种“斗蟋蟀”般的乐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子能走进数学研究的世界最前沿领域,主要是兴趣使然。我想,如果我发现儿子幼儿时具有数学兴趣后而漠视,或者跟风让他参加杂七杂八的培训班;如果在他对奥数失去兴趣后,出于名校招生的功利而强制他坚持;如果大学、博士时动员、甚至强迫他选择经济学、统计学;也许会是家庭教育的重大失误。
继续分享一段陈钱林校长文章节选,让大家更深入了解这位“牛爸”的育儿教育。
好的家教,要给孩子强大的精神力量
1.以学习引领学习
孩子俩小时,我特别注重书香家园的氛围。每个房间都摆着书,我床头也摆着书,让孩子感到,爸爸就是读书人。孩子俩读幼儿园时,我调到教育局办公室工作,常常要写计划、总结、领导的讲话稿,这倒好,在孩子的眼里,“爸爸是作家”。
孩子俩幼儿时,我就开始引导他们自学。当其他父母习惯于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我引导孩子讲故事,想怎么讲就怎么讲,只要讲了我都表扬。有段时间,我女儿喜欢开着灯睡觉,原来她在看天花板上的小飞虫,她说“小飞虫和它的爸爸、妈妈在说话”。我就引导女儿把小飞虫的“对话”讲出来,不管她怎样讲,我都表扬。孩子讲故事,就是自学。
读小学后,我引导孩子俩少做作业,多自学。这与我的教育思想有关:孩子读小学,分的试卷要考90分相对容易;从90分考到95分,要花一些精力;从95分考到分,需要花太多的精力;我一直认为,如果能轻松获得90多分,说明孩子具备学习能力,不如省下时间用于自学。
2.以追求引领追求
自学,有时需要意志力。我觉得,需要志向来激励。孩子的成长,自学能产生推力,志向能产生引力,两者如果都具备了,学习就不会差。
希望孩子有志向,家长要把自己的追求展示在孩子面前。孩子俩读小学时,领导安排我到新开发区的小学当校长。我就与孩子俩商量去不去。我没有希望他们有什么好的建议,我只是把“与孩子商量大人的事”,作为家庭教育的事来做。
有时候,我更喜欢把自己的失败展示给孩子。比如,有次去考研究生。我的英语很差,肯定考不上,但我还是去考,并且让孩子俩做做“爸爸考上研究生的梦”。结果,自然落榜,孩子俩很难过。我觉得,我展示给孩子,是屡败屡战的精神。这也就是精神的引领。
尤其是,我喜欢与孩子一起“做梦”。如,两个孩子出生后半个月,我家乡有特大台风登陆。这本来很正常。等他们稍懂事,我就说,“你们看看,凡历史上名人出生,都会有自然灾害的,如岳飞出生时家乡发大水”,两个孩子深信自己会成为名人,不然“怎么会有特大台风登陆呢?”
我孩子有任何志向,我都说好。我有一句教育名言:教育,要让孩子做梦,帮助孩子追梦,而不要太在乎是否圆梦。有梦想就会有奇迹,有梦想就会有引力,有梦想就会有精神力量。
3.以精神引领精神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碰到困难。有的人碰到困难就萎靡不振,有的人却会从困难中获取人生智慧,这取决于人的精神。家庭教育,要引领孩子不怕困难的精神。孩子的精神,是可以培育的。精神成长,靠的是精神引领,包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把长辈的创业故事告诉孩子,特别能传递精神力量。我小时,我父亲在村里做些泥砖,烧成青砖赚些劳力钱。村里有人做坏事,夜里用松树枝在砖窑上挖了个洞,后来青砖都变了质,我家亏了一大笔钱。记得当时,我母亲跑到村里老人亭哭了半天。
我父亲,没有读过书的农民,却在家庭教育上做出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把那害人的松树枝寄上红头绳挂在大梁上。我小时,每每看到这大梁上的松树枝,就会暗下决心发奋学习。所以,我觉得,我父亲没上过学,却也是教育家,他知道“精神的力量”。我孩子小时,我就反复讲这个松树枝的故事,孩子能感受到特别的精神力量。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常常会碰到挫折,出现心理困惑,这时候,正是精神引领的好时机。挫折并不可怕,家长要想办法把挫折变成挫折教育,这样就把坏事变成了好事。当孩子出现心灵困惑时,不管如何的幼稚,都要站在孩子的视角,帮助其拨开迷雾,让孩子感受长者的智慧和精神境界。
好的家庭教育,要给孩子宽阔的心胸,要给孩子强大的精神力量。要给孩子精神力量,家长得先做精神强者。所以,我起先说的,家长不能只做知识传播者,不能只做特长的培训者,而要做孩子精神成长的引领者。
后记:
陈爸爸的家庭教育心得,有的有共性,有普遍意义;也有的是专为这一对双胞胎儿女的秉赋用心设计规划的。有的能学,有的学不到,有的也可能没法学。欢迎你在评论留言,给出你的看法。
来源丨都市快报、陈钱林说家教、科技日报编辑丨Jocelin责编丨苏尔特尔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