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皮肤病白癜风治疗 http://pf.39.net/bdfyy/bdfal/191118/7619815.html感谢《杭州文史》编委会,给我提供了这么难得的机会,让我对自己的治学之路进行一番回顾与总结,藉此向世人表白介绍,并与诸君同仁共勉。
——林华东
辛酸往事
我是年12月22日(农历十一月初三)出生在福建前线的闽南农村。由于土地少而人口多,当时的农村生活是十分艰难的,而我家则因小孩多、劳力少,可以说几乎是全村最为贫穷的,因此,我的童年经常要忍饥挨饿、艰难度日。尽管如此,大字不识的父母依然送我去读书(其他姐妹均未读书),以求今后能有“出息”。他们拼命劳作、省吃俭用,母亲甚至一度去当奶妈,以贴补家用。小学毕业后,我顺利考上了重点中学(南星中学)。年9月1日,满怀喜悦之情的父亲带着我去学校报到,可当获知要交23元学费和住宿费(一学期)时,我们顿感晴天霹雳,因为父亲的口袋中只有好不容易筹借到的5元钱,实在交付不起学校所需的费用。无奈之下,我只好回家种地。过了两个多月后,我的大盈小学班主任吕良基老师得知我辍学在家务农时,很是为我可惜,于是借钱给我家(当时三年自然灾害,大家生活都很困难),使我得以入学读书。每思及此,不禁潸潸,吕师恩情,永铭五内矣!
谁知初中刚毕业,“文革”就爆发了,全社会都在停学闹革命,我只得回乡重新拿起锄头去修理“地球”了。不过,作为本地读了点书又有点才气的小青年,不久我便被抽调到大队部搞宣传工作。尽管后来我又在南侨中学读高中,但在“*治统帅一切”的当时,能学到多少知识呢?直到年11月,适逢南安水头农械厂来招工,因我曾在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吹笛子,有些特长,机缘巧合之下被选中,进入到农械厂铸造车间当学徒,每月工资18元,从那以后生活才稍有好转。可是我的父母仍因生病,无钱医治,先后离我而去,思之泪下。
迨至年9月,我有幸进入到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习,从此踏上了改变命运的考古之路。当时的我很穷,甚至连蚊帐都没有,还是老师们特地为我向学校申请借到了一顶。读书期间,我全靠每月13元的助学金来维持生计,生活之难可想而知。年9月3日,毕业后的我来到了浙江省博物馆工作,随身携带的行李也只有一床10斤的棉被和两件衣服而已。报到没几天,我就立即奔赴河姆渡遗址,开始从事繁重的田野考古发掘工作。此后,我经常出差在外,足迹几乎遍及全省各地,却从不感到辛苦。后来,考古部自省博物馆析出,创建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我也随之迁入。年,我有幸调入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工作和研究条件大为改善,成果也与日俱增,直到年7月退休。但我依然退而不休,始终坚持对史学的探索与研究,并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
我之所以讲这些经历,无非是想告知大家:
我本是农村出身的穷苦孩子,天资并不聪颖,只是深知昔日生活的艰难,故而从小就练就了吃苦耐劳的坚强毅力,知道今日的生活和工作条件确实来之不易,理应更加珍惜。同时,由于过去读书不多,知识有限,更应加倍努力地读书,这也正是人们常说的“勤能补拙”之意。所以,40多年来,我仍保持着朴素、正直、勤劳、吃苦的本色,生活十分简朴,从不贪图物质享受。现今我每天都要看专业书、做卡片,认真搜集相关史料与考古信息,解读、剖析有关问题,几乎每天都到凌晨1点多方上床入睡。如果说我有一点点成绩、并被评为二级研究员的话,那就是我数十年如一日,透支生命、用功读书、严谨治学的缘故。
勤奋治学
在农村“苦水”中长大的我,深知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唯有努力工作、勤奋读书,学好专业知识才会有出路。早在厦大期间,我深知此前自己读书太少,更无条件买书,因此格外珍惜学校中难得的机会和条件,一有时间就会到图书馆看书、做卡片、记笔记,如饥似渴地汲取史学知识,并力求学以致用,经常利用假期徒步进行考古调查。“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在家乡附近发现了一批西周晚期的青铜器和玉器,这在当时可说是福建重要的考古新发现。随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我查阅了不少资料,撰写了自己的处女作《福建南安大盈出土青铜器》一文,发表在权威专业刊物《考古》(年第3期)上,一时引起了史学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