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辽宁日报利用半个版面,对我县优化营商环境,脱贫攻坚和法治宣传等工作进行报道。
产业叠加扶持危房改造扩面消费扶贫助力
丹东精准施策决战脱贫攻坚收官年年11月09日本报讯记者蔡晓华报道11月2日,宽甸满族自治县灌水镇东岔村“扶贫车间”正式成立,为当地贫困户就业增收开辟了一条新路。车间开工生产后,可吸纳余人就业,每人月平均工资在元左右。小康路上,不落一人。年初以来,丹东多举措精准帮扶,全力冲刺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确保全市名未脱贫人口全部达到脱贫标准,名年人均纯收入元以下贫困人口的年收入全部达到元以上,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在扶贫资金投入方面,今年丹东市共接收并下拨省级以上专项扶贫资金.8万元,市、县两级财*投入专项扶贫资金.47万元,同比增长6.7%。其中,市本级投入万元,同比增长51.6%,县本级投入.47万元,同比增长27.%。凤城市投入万元,同比增长88.6%。为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丹东市坚持突出产业扶贫这个关键,精心谋划产业扶贫发展方向,探索产业扶贫新模式。全面推广凤城市“1+N”、东港市“飞地经济”和宽甸县“村集体+贫困户”发展模式,鼓励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发展自种自养、庭院经济,实施产业叠加扶持,带动全市所有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在今年7月27日召开的全国产业扶贫工作推进会上,我省推荐的个产业扶贫典型案例中,凤城市的“产业叠加稳收入”、宽甸县的“中药材产业促脱贫”同被列入“全国产业扶贫典型案例”。凤城市和振安区还创新实施“保障式”扶贫产业模式,重点补助未脱贫人口和年人均纯收入元以下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挥产业扶贫兜底保障的作用,使低收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在享受正常分红的基础上,实现多次多层产业扶贫保障。在危房改造中,针对部分住房质量不高、居住环境差的B级房屋,丹东在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创新开展“提升居住质量,助力脱贫攻坚”的“温暖工程”,切实提升困难群众住房质量,让困难群众住得安心、住得放心、住得温暖。截至目前,全市实施“温暖工程”户。在扶贫产品销售上,丹东积极利用电商扶贫带动消费扶贫。以“满乡印象”“品味宽甸”等电商企业为牵引,抓扶贫产品宣传促品牌营销,线上线下互动运作,涌现出“宽甸石柱参”“河口艳红桃”等一批农特产品电商品牌,带动本地中华蜂蜜、食用菌等农产品走出大山,销往全国各地。宽甸县还吸纳“第一书记”和*支部书记及社会精英近00人,形成了2个电商扶贫示范村、22个乡镇电商扶贫服务站、个村级服务点的农村电商网格化服务体系,“满乡印象”“品味宽甸”等电商企业与2家农村合作社达成合作,覆盖贫困户户,年销售收入达万元,工业产品下行年销售额达余万元,直接带动多户贫困户人均增收多元。泡子沿村有位“跑腿书记”
年11月09日
本报记者*宝锋11月5日,行走在位于大山深处的宽甸满族自治县太平哨镇泡子沿村平坦的村路上,看着广场上村民欢快地跳着健身操,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龙慕云颇有几分成就感。4年来,她脚步不停地奔走在强村富民的道路上,用心用情帮助泡子沿村修路搭桥、建广场、发展产业项目,使这个曾经的深度贫困村成功“逆袭”。龙慕云为村民跑腿,是从修路开始的。年,龙慕云刚进驻泡子沿村时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路难行”。凹凸不平的村路,不但使村民出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而且还阻碍了村经济的发展。“这条路必须修!”经过现场调研,龙慕云与时任泡子沿村*支部书记的赵宝仁坚定地向村民表态。“这条路这个样已经几十年了,他们能修成吗?”在村民们质疑的目光中,龙慕云和村干部积极协调,向上争取资金多万元对道路进行了全面改造。“说到做到,这样的干部我们信服!”走在平坦的村路上,村民直竖大拇指。解决了路的问题,龙慕云又开始着手发展脱贫产业。她带着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成员经过走访调研,最终确定了搞灵芝栽培。为解决发展灵芝产业缺少资金的问题,龙慕云发动人脉,四处奔走,在派驻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泡子沿村于年建起了11栋长25米、宽8米的灵芝大棚,村集体当年就收回了投资。在走访贫困户时,龙慕云发现因病致贫、返贫和壮大村集体经济是扶贫工作中两块难啃的“硬骨头”。为帮助泡子沿村村民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她发动身为中医的丈夫顾同春,组织专家来到泡子沿村为村民义诊,帮助他们治疗疑难杂症。同时,夫妻二人还自费研发了“老中医”远程诊疗系统,还在今年7月参加了第四届“中国创翼”创新创业大赛,他们希望更多有爱心的投资人推动“老中医”落户到更多的乡村,让百姓健康、致富两不愁!“村民需求无小事!”怀揣为民之心,龙慕云不辞辛劳地奔走着,她和驻村工作队队员主动配合村“两委”工作,想方设法为村民谋利益。短短4年,泡子沿村建起了冷库,上马了0千瓦光伏发电项目,修桥两座,改造村卫生所,修建村民族文化广场……昔日贫困的小山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焕发出勃勃生机。宽甸实施“闭环”监管优化营商环境
年11月09日
本报讯记者蔡晓华报道“多亏了园区帮助,企业才能这么快就投入生产,真是太感谢了!”在宽甸满族自治县青椅山产业园区,蓝亿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隋明东高兴地说。“营商环境就是我,人人都是营商环境”,宽甸县将“闭环”理念贯穿工作始终,出真招、办实事、求实效,全面推进营商环境建设。
优化企业办事流程,全面升级营商环境项目代办中心职能,实行代办项目认领制,代办人员自接受项目分工起到项目落地运行为止,全权负责所有代办事宜,做到事有人管,责有人负,功有人记,过有人担,实现了项目审批事项大幅减少、审批流程全面优化、审批效率显著提高,达到企业满意、百姓受益的效果;在深化“放管服”改革过程中,他们全力推进一网通办理,引导群众通过网上办理,打破数据壁垒,实现信息共享;开展服务好差评活动。群众在办理完事项后对办事人当场评价,数据实时上传,为提高服务质量,净化干部队伍起到督促和激励作用;加大追责问责机制,县纪委监委每月底到项目代办中心现场办公,对审批项目逐一审查,特别是对科室长这个群体进行严管,彻底消除“小二管大王”现象。
优化营商环境“闭环”监管举措的实施,加快了项目洽谈、项目落地和建设进度。近日,由北京中高投资11亿元的“宽甸?相遇北欧啤酒艺术小镇”项目正式开工。辽宁省浙江商会、宁夏辽宁省总商会也先后对投资宽甸表现出浓厚兴趣,双方从石柱参深加工、食药材产业建设、民宿开发等重点项目入手,进行深入交流并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
上甸子村贡菊丰收
年11月09日
深秋时节,宽甸满族自治县硼海镇上甸子村贡菊种植基地迎来丰收季。
“今年国庆长假贡菊火了,吸引很多游客前来观赏。如今,虽赏花期过了,但摘下来的花晒干后再卖,又能收入一笔。”上甸子村*支部书记张云士介绍说,贡菊既可以观赏,又可以入药。村集体预计今年可增加收入万多元,村民还能在基地打工赚钱,真正实现了一花“双赢”。
本报记者
蔡晓华
摄
法治宣传进校园
年11月09日
为进一步增强学生法治意识,净化校园环境,近日,宽甸满族自治县法院刑事审判庭法官受邀前往大川头小学和八河川小学开展以“我来遵守法,法来保护我”为主题的法治宣传进校园活动。
活动中,法官结合法律法规,通过一个个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法律、为何要学习法律和学习法律的好处。还通过提问的方式与学生们互动,耐心地解答学生们提出的各种问题,积极引导学生们掌握法律知识,提高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行为自控能力,并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本报记者
蔡晓华
摄
来源:辽宁日报编采:刘鹏程校对:赵凯审核:周元宝纠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