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六年的媒体融合建设,我国进入了搭建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深度发展阶段。年6月2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召开,会议强调要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加快构建“主流舆论格局”、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
年是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项设立的第三年,自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首设媒体融合奖项以来,中国记协每年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件融媒体新闻作品。作为中央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见证了主流媒体在内容建设、技术支撑、管理创新方面的探索和进步。本届媒体融合类48个获奖作品依然集中反映了我国各层级主流媒体在技术先导、内容创新以及体制机制变革上的融合转型成果。01主题报道焕发用户思维三年的媒体融合奖获奖作品充分展现出主流媒体坚持正确的*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语态与形态更加贴近民生,作品立意更加见天地见人心,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也在稳步提升。本届媒体融合奖共评选出特别奖作品1件、一等奖作品8件、二等奖作品15件和三等奖作品24件。从本届获奖作品来看,在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作品创新创优的基础上,许多作品紧扣“*和国家领导人活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国两会”“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等年的重大主题和中心工作。主流媒体创新理念、内容、形式、方法,产出了一批有既有高度又有温度、既有深度又有热度的融媒体作品。值得一提的是,在重大主题报道方面,本届获奖作品践行守正创新,用户思维明显增强。获奖作品以导向为先,并充分把握新媒体传播规律,更新表达形态和话语方式,增进用户友好、增强用户连接、优化用户体验,使正面报道的质量和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尤其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一重大历史节点,48件获奖的融媒体作品中,有13件与“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相关。作品不乏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跨地域、跨历史的总览,也有以技术、人物、活动、物件等多角度、巧立意的鲜活故事。其中,8件作品来自央级媒体,大多通过核心技术、专业制作、系统运营,提高内容影响力;5件来自地方媒体的作品,多以本地活动回应国家战略和时代主题,构思精巧,形态活泼。1.转变语态形态,增进用户友好在主题叙事方面,部分获奖作品推动新闻表达话语革新,以更加贴近用户的视角和方式去诠释主题,增强体验友好性、提升传播效果。短视频专题报道一等奖作品《十八洞村龙金彪的Vlog丨脱贫之后》聚焦“脱贫之后不返贫”的现实问题,还原了十八洞村村民龙金彪的探索历程。在表现形态上,该作品语态活泼,具有生动的泥土气息,利用Vlog、漫画、手绘等形式增加趣味、增强网感、增进互动。更为重要的是,在脱贫攻坚、决胜小康的大背景下,该作品用平凡人物的经历体验,传播乡村振兴的经验和教训,主题立意有高度、有深度,内容具有启发性,体现出了新闻的建设性。在优质内容与活泼形态的双重加持下,该作品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和社会效果。值得一提的是,相较于前两届,本届媒体融合奖作品的标题表述更加新媒体化、网感化。例如《这一夜,我们为她点亮太空!》《独家视频!开国将军10封家书被意外发现,里面写着……》《超燃!新型主力战机亮相庆祝人民空军成立70周年航空开放活动》等标题,熟练使用情感词汇和符号,增进与用户的交流和共情;“快递小哥”“一键美颜”“爬山侠”等词汇,用更加清新活泼、接地气的话语方式,拉近了与用户的距离。2.把握传播规律,增强用户连接在主题报道中,获奖作品更加重视面向用户的传播效果,充分把握新媒体传播规律,激发用户参与国家的重大历史时刻。在“内容+形态+关系+场景”的新媒体语境下,只考虑内容以及如何表达是远远不够的,与用户产生连接,把产品、用户价值与场景匹配,才是新媒体的要义。本届特别奖作品《新中国密码:,!》可以说是主流媒体遵循新媒体传播规律,通过精心的运维策划,赢取用户注意力的成功探索。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该产品设计出一串数字作为新闻标题,巧设悬念,引导用户去微电影中寻找“新中国密码”。在标题和文字的巧妙引导下,用户进行了点击、观看,即用户与作品的连接产生,并最终在史诗般的韵律中,重温了中国共产*的初心和使命,生发出高维的家国情感。为了扩大用户参与、提高主流媒体影响力,作品还用新媒体运作方式,设计了微博热搜,激发用户参与解读“新中国密码”“为新中国打call”,从而为内容传播注入社交动力。作品通过平面的五线谱符号、动态的数字符号以及流动的声音旋律,以《没有共产*就没有新中国》的旋律串起3D投射图片、历史影像和人物口述,从而把各种视听媒介表达有机融为一体,作品格局宏大、主线明确、人物鲜明、节点典型,真正找到了内容融合的密码。该产品的传播效果显著,截至年10月9日,该微电影的海内外总播放量达7.28亿次,推送量17.58亿次,收获点赞万。“,”的歌曲简谱创意,被众多媒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