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思想者以实用之学开一代新风浙江日报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医院爆光 http://m.39.net/baidianfeng/a_5153160.html

-02-:28

张宏敏

著名历史学家谢国桢在评述明末清初的学风时,指出:“明末的学者,以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为首,提出了‘经世致用’的宗旨,‘实事求是’的精神,对于自然界的现象和社会的情况以及政治的弊端,均作深入的调查研究。”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的政治建言、《明儒学案》中的学术史观,皆反映了一种以“实用之学”为主导的实践哲学。其实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以“实用之学”批判“空疏无用之谈”。对黄宗羲的实学理念,《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谈到其经学著作《易学象数论》时,有这样的总结:“按诸实际,推究事理,不为空疏无用之谈。”与此同时,黄宗羲对汉唐以降的“词章之学”不屑一顾,对宋明理学“游谈无根、不谙世务”的空疏学风提出批评:鼓吹“良知教”的心学末流,“束书不观、空谈心性”;而程朱学派的理学家,其所读之书仅限于经生之章句,其所穷之理不过是字义之从违。面对明清易代的残酷现实,他们却表现得满不在乎,当报国之日“则蒙然张口,如坐云雾,世道以是潦倒泥腐,遂使尚论者以为立功建业,别是法门,而非儒者所与也”。

黄宗羲指出:“古者儒墨诸家,其所著书,大者以治天下,小者以为民用,盖未有空言无事实者也。”藉此他以“儒者之学,经纬天地”为标的,提出“通经致用”“经世应务”的治学宗旨,讲求实体、实用、实效、实行之实学。此外,他还倡言“道无定体,学贵适用”,对时人宣称的“道学”与“事功”分两途的主张予以纠偏,并提出“事功出于道,道达至事功”,进一步发扬了南宋以来的“学问”与“事功”合一的浙学传统。

以“行良知”的实践哲学诠释“致良知”说。对黄宗羲倡导的以“实践为主”的学风,清代学者江藩有这样的评论:“宗羲之学,出于蕺山;虽姚江之派,然以‘慎独’为宗、‘实践’为主,不恣言心性、堕入禅门,乃姚江之诤子也。”具体来说,黄宗羲以编著《明儒学案》为契机,批评了阳明后学中以王畿为代表的“玄虚派”和以王艮为代表的“情识派”:“阳明先生之学,有泰州、龙溪而风行天下,亦因泰州、龙溪而渐失其传。”这一观点源于乃师刘宗周:“今天下争言良知矣。及其弊也,猖狂者参之以情识,而一是皆良;超洁者荡之以玄虚,而夷良于贼。”在刘宗周看来,泰州学派的弊端是“参之以情识”,浙中王学则“荡之以玄虚”,而蕺山学派则乘阳明末学之流弊而起。

黄宗羲继承了阳明学“事上磨练”“知行合一”的学风,在解读“致良知”说时,明确指出:“(阳明)先生之格物,谓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以圣人教人只是一个行,如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皆是行也,笃行之者,行此数者不已是也。先生致之于事物,致字即是行字。”经过他的改造与发挥,“致良知”演变为“行良知”,即切实地把良知本体转化为工夫实践,“工夫所至,即其本体”。

以“绝学”取代“科举之学”。青年黄宗羲在治学之初,便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