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范姓的起源迁徙和历代名人
TUhjnbcbe - 2021/12/11 18:54:00
北京哪间雀斑医院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ys/210304/8714638.html

点上面“范氏宗亲总会"加入范氏家族!

范姓的起源、迁徙和历代名人

范姓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它的起源源远流长,族人分布全国乃至全世界,各朝各代人才辈出,犹如天穹之上的群星璀璨,光耀千秋。

香港新亚洲文化基金会主席、新亚洲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长范止安先生,在提出创建“范学”时曾经讲过:“根据历史发展之进程,可将范学划分为三个阶段:自帝尧以至范武子之前一千多年,作为第一阶段;范武子至范仲淹之间一千多年,作为第二阶段;范仲淹迄今一千年,作为第三阶段。”本文以范止安先生提出的“三个阶段”论为题,阐述范姓的起源、迁徙和历代名人,尤其显得简明和清晰。

(一)自帝尧以至范武子之前

范姓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帝尧。

帝尧,名放勋,*帝轩辕氏的五世孙。他生长在母家伊侯之国(今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后来迁徙祁,称伊祁氏。13岁时,他被其兄挚封于陶(今山东省荷泽市定陶县西北);15岁时,他被改封于唐(今山西省临汾市西南),这一时期他又称陶唐氏。

尧禅让于舜,舜封尧的儿子丹朱为唐侯。丹朱的后裔刘累,给夏王孔甲驯化御龙,被赐姓为御龙氏。刘累也是刘姓的起源。

御龙氏在商朝被封于豕(读音shi)韦(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遂称为豕韦氏。

豕韦氏迁徙杜(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建立杜国;并且降侯为伯(杜伯),称唐杜氏。因为唐杜氏也是杜姓的一支重要起源,所以又有了范杜同源的说法。

杜伯在西周宣王(前~前年)时,入朝任职为大夫。但是杜伯却遭到诬陷而被杀;他的儿子隰叔逃跑出来,到了晋国,被任命掌管司法的官——士师。隰叔的儿子蔿,以“士”(官名)为氏,叫士蔿。士蔿的孙子会,也以“士”为氏,叫士会。

士会(字季)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辅佐晋国的文公、襄公、成公、景公几代君王,取得了非凡的*绩;特别是在景公七年(前年),他率军攻灭了晋国的*敌赤狄部落的甲氏,留盱、铎辰,被提升为中军元帅,兼任太傅。士会的食邑被封于随(今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东南),后来又被更授于范(今河南省濮阳市范县)。他就以“范”(食邑)为姓,叫范会或者范季;死后,他谥号武子,故又叫范武子。范武子是范姓的实际上的始祖。

点击下面链接按钮,输入自己的姓氏

★姓氏起源查询

★寻找家族宗亲

★家族字辈查询

★家族活动查询

如果从*帝起,到范武子止用一个世系简谱可以表述为:

*帝(轩辕氏)→青阳(玄嚣)→蟜极→帝喾(高辛)→帝尧(伊祁氏)→丹朱(陶唐氏)→?→刘累(御龙氏)→?(豕韦氏)→?→?(唐杜氏)→?→杜伯(杜桓)→隰叔→士蔿→?→范武子

《唐书·宰相世系表》称:“范姓出自祁姓,帝尧裔孙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周宣王灭杜,杜伯之子隰叔奔晋,为士师,曾孙士会,食采于范,其地濮州范县也,子孙遂为范氏。”这是史籍较早地对范姓的起源作出的记载。

(二)范武子至范仲淹之间

范武子的儿子范文子(名燮),范文子的儿子范宣子(名匄),范宣子的儿子范献子(名鞅),世代都为晋国的上卿。其中,范宣子在平公(前~前年)时,担任晋国的宰辅,掌握国*;他制订刑书,推行法治,使晋国成为我国最早的以法治国的国家。同时,晋国的高平(今属山西省晋城市)成为范姓的一大郡望:直到今天,全国各地的范姓仍然尊奉高平为其郡望而世代相袭。

晋国从出公十七年(前年)起,特别是到了晋静公二年(前年),赵、韩、魏三家分割范地,晋国灭亡,范姓有部分族人迁人魏国(今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北),部分族人迁入秦国(今陕西省咸阳市),这时,

魏国出了个宰相范痤,秦国出了个宰相范睢;他们都是范武子的后裔。

秦朝末期到西汉初期,范姓已经有族人迁徙到了今天的安徽、四川、浙江和江西等省。这时,辅助项羽的谋士范增,他是居巢(今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人;跟随刘邦“起汉中,定三秦”的范目,他是阆中(今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市)人。

西汉中叶,度辽将军范明友,因为北击乌桓有功,被封为平陵(今山东省德州市)侯,但是,范明友的子孙的大部分又从平陵回迁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他的裔孙范馥在东汉末年为避董卓之乱,又迁居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

东汉时期,范姓的迁徒更加广泛,还形成了另外的两大郡望,即金乡(今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南)侯范式之后的汝南(今属河南省)郡望、司隶校尉范滂(读音pang)之后的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郡望。在金乡,范式与一个叫做张劭(读音shao)的人相交甚厚,人称“范张之交”,后世赞誉其为生死之交。同时,范滂之后的一部分又迁徙到了代郡(今山西省大同市),形成代郡郡望。

西晋永嘉年间(~年),南阳顺阳(今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人范坚,“避乱江东”,迁徙到了今天的江西省。同一时代,范汪南渡,其后裔落籍到了丹阳(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东北),又分出一支后来移居今甘肃省的敦煌,派生出怀州范姓.这一支范姓在北魏时,龙勒(今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西南)出了个范劭。

唐人林宝在《元和姓纂》中,列出了范姓的郡望:顺阳、钱塘、汝南、代郡、河内、敦煌,就是上述范姓移居过的地方。

(三)范仲淹迄今

唐朝的宰相范履冰,本来是汝南范滂的后裔;他是当时范姓在朝中任职最高的一位官员。

范履冰的六世孙范隋,在唐懿宗咸通十一年(年),任丽水县(今浙江省丽水市)丞县。后来,范隋的后人因为中原发生了“安史之乱”,不得北归,所以定居于今苏州市吴县。这一史实,与范仲淹在《续修家谱原序》中的叙述:“吾家唐相履冰公之后,......咸通十一年庚寅,一支渡江,为处州丽水县丞,讳隋,中原乱离,不克归”是一致的。

唐僖宗乾符元年(年),河内人范堃,举家十八口南迁今浙江省的杭州,再迁今江苏省的南京,三迁今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的*竹迳。这一支迁*竹迳的范堃的后裔,成为了入闽的范姓。

入闽的范姓在宋朝时,称盛闽南。譬如建阳的范济美、范致虚、范如圭,建安的范致明,崇安的范师孔,都是当地的一时俊彦。

除了闽南,范姓又分出数支迁徙广东的海阳、嘉应、梅州、大埔(今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长乐、陆丰(今汕尾市陆丰市)、饶平(今潮州市饶平县)等地。

到了明朝末年,闽、粤的范姓更有族人迁徙台湾。后来,他们移居海外,到了东南亚和欧美的一些国家。

清朝康熙元年(年),范姓族人范文华渡海,到达台湾林水港旧营庄(今台南县盐水镇旧营里),在此开垦土地,休养生息;据说,范文华是入台的范姓第一人。

历史记载,宋朝时期,范姓有人口69万,占全国人口的0.9%,成为当时的第二十一大姓。到了明朝时期,范姓只有人口43万,占全国人口的4.7%,退而成为当时的第五十二大姓。宋、元、明三朝,历时年,全国的人口纯增长20%;而这个时期的范姓却净减少26万。这样的后果是战乱造成的,因为这个时期的成乱主要发生在范姓的人口集中的北方地区,所以范姓深受其害。

当今,我国的范姓有人口约万,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6%。在中华姓氏中,范姓的人口数量为第61位。这些范姓的人口主要分布在今河南省。据统计,河南省的范姓约占全国范姓总人口的25%。其次分布在今四川,辽宁、山东、江苏、黑龙江和湖南等省。这六个省的范姓占全国范姓总人口的37%。这样,我国的范姓在全国形成了以河南、四川、辽宁为中心的三大块的聚居地区。

(四)范姓的历史名人

范姓的历史名人很多。除了本文前面已经提出的之外,这里还要特别提到几位重要的范姓的名人。

春秋末年,楚国宛(今河南省南阳市)人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亡吴国。后来,范蠡发现越王勾践“可以共患难,难以共安乐”,遂离开越国,到达陶(今山东省荷泽市定陶县西北),改名陶朱公。他经商致富,被老百姓尊奉为文财神(与武财神赵公明相对而言)。

东晋永和三年(年),涪陵丹兴(今重庆市涪陵区)人范贲,恢复成汉王朝,自称皇帝。他是范姓在历史上做帝王的仅有的一人。

北宋时期,苏州吴县人范仲淹(本文前面已经提到他写《续修家谱原序》,辅佐宋仁宗,出将入相,屡建功勋;死后,谥号“文正”他是范姓引以自豪的杰出的思想家、*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教育家。

同在北宋时期,范仲淹的次子范纯仁,官拜尚书右仆射(即宰相),兼中书侍郎;死后,他溢号“忠宣”。范仲淹、范纯仁是父子同朝拜相,并且是声名远播的范姓贤臣。

随着金兵南下和蒙古兵的南侵,范姓和中原百姓一样大举南迁。范仲淹的嫡孙范正国,曾经避难于今江西省临川。范正国的十世孙范岳,在明朝洪武年间任隆庆仓大使,又不幸因罪被充军今辽宁省沈阳市。范岳的三子范孝文,就在沈阳定居下来,繁衍昌盛,成为在东北的一支范姓.直到清代,开国功臣、太傅兼太子太师范文程,就是出自上述在东北的一支范姓。

其他的范姓的历史名人还有:东汉的精通五经,深研《易》、《尚书》的学者范丹,他是陈留外*(今河南省开封市杞县东北)人。东晋的经学家范宁,他是南阳顺阳人。南朝时的史学家范晔,他也是南阳顺阳人。齐、梁时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范缜,他是南阳舞阴(今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西北)人。北宋有画家范宽,陕西路提点刑狱兼制置解盐范祥,南宋有农民起义首领范汝为,诗人范成大,荆湖都统范天顺。元代有文学家范亨。明代有戏曲作家范文若。清代有围棋国手范西屏,太平天国将领范汝增,文学家范当世。

到了近、现代,范姓的优秀人物更是数不胜数。譬如民国时期的抗日将领范筑先、范汉杰,民族化学工业先行者范旭东;解放后,有著名的历史学家范文澜,新闻工作者范长江,原《人民日报》总编辑、学者范敬宜,书画大家范曾和倾囊建学(希望学校)的慈善家范止安等等。这些范姓的族人承传祖德,光大家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堪称“中国人的脊梁”。

作者范羽,撰于年2月20日

1、香港新亚洲文化基金会年3月出版(初版)的《范学论文集》(上册)。

2河南省范县地方史志办公室年5月编纂的《寻根·范》。

3香港景范教育基金会年12月编纂的《范氏历代先贤史料》(增订版)。

相关资料来源:范羽宗亲提供

弘扬范氏传统文化,加强宗亲交流学习,继承先辈优秀品德,更深研究家族文化色彩,为我们范家增添了文化辉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范姓的起源迁徙和历代名人